首都医科大学3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首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朱思泉教授,以第三完成人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吉训明

  主要完成人:吉训明、吕国蔚、孟然、罗玉敏、任长虹、李思颉、赵海苹、邵国、赵文博、尹志臣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是基于人体对缺血缺氧的适应本能,探索如何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一是首次提出“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低氧适应脑保护作用,阐明其抗缺血缺氧损伤机制;二是首创“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证实其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揭示“干预外周、保护中枢””机制;三是研发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专用设备,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临床转化;四是建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新策略,制订国际指南。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向全球推广远隔缺血适应技术。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王振常

  主要完成人:王振常、鲜军舫、张丽、沙炎、牛延涛、赵鹏飞、吕晗、刘兆会、尹红霞、邢宇翔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创建了耳科影像的规范检查方案和系统评价模式、提升耳科疾病的病生理结构显示能力,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一是国际率先阐明搏动性耳鸣全链条发生机制,构建致鸣多因素影像评估体系,制定中国指南,改写美国标准,引领该领域前沿研究;二是构建耳科影像检查及诊断新体系,实现低辐射高质量的成像和病变的精准检查,提升了诊断效能,主导行业发展;三是研制小焦点大功率X线发生器,提出系列新算法,发明双源-双探测器设计的世界首台微米级临床耳科CT专用设备,填补国际空白。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王拥军

  主要完成人:王拥军、李子孝、赵性泉、王伊龙、刘丽萍、王春娟、孟霞、潘岳松、荆京、许杰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标,解决上述关键技术和体系问题,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一是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记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并通过“绕行”基因的方法筛选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的适宜替代方案,使脑血管病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二是创立了以精准治疗等适宜技术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经循证研究证实该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三是创建了集卒中单元-卒中中心组织化管理模式、国家-省级-市县层级化质控架构、国家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四是完成国家卫建委唯一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3项行业指南,出版专著19部,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5项,累计转化经费1.05亿元人民币。研究结果成为中美等多国脑血管病指南更新和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志伟教授团队《Redox Biol》揭示PM2.5致血管纤维化的生物学机制

下一篇:没有更多了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