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22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出征仪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线下会场设在我校航空港校区国际会议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长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共25位专家参会。学校副校长舒红平、研究生处处长陈权亮、科技处处长李乐中、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张宇参加仪式。张宇主持会议。
舒红平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科研团队积极投身于青藏高原气象学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以及取得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他表示,我校将一如既往地以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重要学科发展方向,鼎立支持此次科考的相关工作,并预祝本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主任胡泽勇作了题为“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背景介绍,并汇报了本次试验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案、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本次科考的背景、内容和方案。
本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总负责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宣布出征、授科考旗。他说:“本次试验将加深对高原低涡的认识,为青藏高原天气监测与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及气候环境预测等提供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和决策依据。”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特殊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天气系统。据统计,青藏高原降水有40%以上由高原低涡带来,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高原低涡带来的降水贡献达60%以上。俗话说“低涡一出,必有暴雨”,在青藏高原,高原低涡还影响着周边广阔的区域。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我国气象学家对高原低涡这个特殊的天气系统开展了长时间研究,受青藏高原探空观测资料不足的影响,对高原低涡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不足,无法准确判断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移动路径和对青藏高原降水的影响规律。
本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将结合已运行的青藏高原首个地气间水热交换立体综合观测平台,在14个观测站(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申扎和日土;高原中北部:那曲、沱沱河和茫崖;高原东部:曲麻莱、藏东南、峨眉山、昌都、温江和雅安;尼泊尔:加德满都)上同时利用无线电探空、微波辐射计、大气边界层塔、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目前最先进的大气观测仪器,追踪高原低涡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及其产生降水的全过程。
参加出征仪式的还有我校大气科学学院近百余名硕士研究生。
会前,舒红平副校长会见了马耀明研究员一行,就未来在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进行了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