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学校前身是2003年4月由原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含2002年4月并入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部)、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河北工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2月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老校区总占地面积2125亩,校舍建筑面积89.7万平方米;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校舍建筑面积97.31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现有教职工218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86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453人,留学生157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和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4人,河北省“巨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河北省优秀回国人员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47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拥有功能完备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26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85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68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临床医学硕士、法律硕士、兽医硕士、会计硕士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67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工程大学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2014年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全国高等学校人工环境学科奖”专业基础竞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96项,其中,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铜奖1项;获第25届全国高等学校人工环境学科奖一等奖1项;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北方赛区暨总决赛)获全国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0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98项。发表1027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175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28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建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作为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全国首所合同节水管理试点高校,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合同节水管理”写入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与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天津医科大学等京津高校开展合作;与天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718研究所等共建“冀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邯郸基地”;与邯郸18个县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获评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在全省首家开展创新驱动百家企业行活动,奔赴百余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安全会诊、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附属医院坚持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获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附属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中考取得了迁入新校址以来的最好成绩。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倾力打造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工程人”精神、工匠精神为“双核”,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自强文化、竞技体育文化、节水文化、民主文化、民生文化等特色文化为羽翼的“大工程文化”。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一二九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红色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650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2006年以来,共有11名学生持续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一项朗诵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实现了我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十二五”以来,在中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3项。代表河北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得亚军1项、季军1项,1名学生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历史记录,获奖牌数和分数均实现河北省大学生田径甲组历史性突破。在河北省第十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田径单项获20个冠军、23个亚军、7个季军,1名学生打破保持15年的河北省大学生三级跳远记录。
国际交流与合作初显成效。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波兰、乌克兰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6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27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招收有来自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等开展师生交流交换。作为唯一主编单位,与英国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SCI和EI同时检索学术期刊Energy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十二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跨越发展。当前,学校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新校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机遇。机遇承载使命,挑战考验担当。全校师生将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为早日建成工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止到2018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