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校园里找到袁涛,通常只有两个地方。
你可以在办公室找到他。一张桌子、一盆绿植、一个书柜、一套沙发,面积不大的办公室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伏案徜徉在文献的巨壑中,在数据和谱图间探寻生命科学的过去与未来。你也可以在实验室找到他,仅三步路程,紧挨着办公室。他一身白褂,手指在仪器间游刃,眼神紧锁数据反复确认,精益求精。鲜有人留意到,这个架着眼镜、短发微胖,眉眼谈吐间透着憨厚的“80后”,履历不禁让人称赞。
他叫袁涛,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他长期从事中药与天然药物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
惊“涛”拍岸,矢志不渝做科研人
2006年,读完硕士后,24岁的袁涛成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又出国做博士后,直到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在研究生生涯中,他在药学领域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叩问真理的回音,将科研的火种深深埋藏于心中。一次次不经意的发现,一次次逻辑的验证,让他不断坚定做科研人的初心。这一路,他一直承载着梦想前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一直是袁涛所反对的。他强调在自己选定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面对困难不退缩、愈战愈勇才是取得成果的最优路径。袁涛博士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岳建民研究员,他谨记老师的教诲:“不管是冷门的研究方向,还是热门的研究方向,你在里面做到最好就是成功的,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正是受到这种鼓舞,袁涛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坚持在中药、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深耕细挖,也在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袁涛的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是天然药用资源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小分子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药、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他也是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副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他也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获2018、2020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9项(美国专利2项),参编英文专著2章。
积极探索,勇攀科研高峰。袁涛于2020年6月开始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他积极动员全院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使生命科学学院科研氛围得到显著提升,2019-2021年连续三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在学校名列前茅。
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他提到:“搞科研,绝不是自己在实验室闷头苦干,否则不会有创新性、创造力。要走出来,走到同行各界中,走到实际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流学习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他认为科学理论引导、精细实验施行、实际生活运用三者结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他与相关团队为糖尿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结构模板,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开辟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途径、新领域。他谈到:“我觉得科研人员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能真实地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润物无声,数载耕耘做“摆渡”人
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十点,生命科学学院三楼的两间房间,成了袁涛日日科研的“主战场”,同时这也是袁涛与学生科研交流的“根据地”。袁涛认真对待学生,严谨对待论文,无声地影响了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袁涛的实验室经常到晚上11点依然灯火通明,紧张忙碌的学生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科研工作,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袁涛经常思考的问题。袁涛非常注重“科研+实践”的育人方法。为增强学生研究能力,他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一线,让学生学会辨识百药;为增强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他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制药企业,用科研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不仅为企业增加千万效益,也为相关科研技术的进步迈出坚实步伐。回国短短数载,袁涛已经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硕士,现均已顺利毕业。毕业的博士也因为业绩突出及科研成果丰富,发展较好,例如在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任职,或者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
生活中的袁涛很乐意与学生打成一片,他淡化师生关系,更像是和朋友相处。然而只要与学术挂钩,他就会立刻变得严厉起来。袁涛与硕士生、博士生每周都会召开一次组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汇报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他通过不断发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排查出问题所在。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和解决。博士生曾慧婷一直牢记袁涛老师的一番话:“年轻时吃的每一点苦,都是你走向科研梦想路上铺的一块砖,你们花在做实验上的时间,最后都会转化成最好的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不懈的努力是改变人生轨迹、提升个体价值最有效、最可控的方式”。
学生心中的袁涛,是一位挚友。闲暇时间,袁涛会邀请自己的研究生来家聚餐,一起自己动手做饭。“他很爱打羽毛球,经常晚上实验做乏了,就喊我们一起去打羽毛球。他很活泼,也很有干劲。”他的学生说道。2020年暑期,他还与学生一起同游武功山。一路欢声笑语,载歌而行。
心系祖国,回国效力做“追梦人”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先进技术,28岁的袁涛到美国罗德岛大学进行深造,完成博士后的学习。袁涛在美留学期间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完成学业后,他没有留恋国外的风景,婉言拒绝了一些向他抛出橄榄枝的美国的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做一名研究员。人们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还有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袁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守住初心,为国效力。他说:“我是一名中国人,心里装着的是祖国的发展,那份归属感是任何一份高职高薪都无法比拟的。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为祖国效力,助力祖国快速发展。”
回国后选择到祖国的边疆去,同样是一份坚守,一份感动。“维吾尔药材其实是中医药的重要部分,是丝绸之路上的瑰宝,却面临着‘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现状。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我们每一个都有责任让它们发光发亮,唯有如此,中国声音才能更加响亮地在世界的医药舞台上发出。”
自2019年到江西师范大学以来,袁涛老师的课程横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大学位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袁涛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方法。他认为,本科生更像是一张白纸,相比填充海量知识,增加课程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主动探索知识才是更好的方法。
他曾为本科生开设课程“药物常识”,那是他作为教师的第一堂本科生课。“起初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第一个学期课程互动性并不强,甚至课堂会有点沉闷。但后来我观察到学生喜欢风趣的方式。我就投其所好,增加互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轻车熟路后,他开设的公选课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
不同于本科生的趣味引导,袁涛对待硕士生、博士生更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硕博相比本科生来说,知识储备相对充足,“独立自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独立不等于放任,袁涛会时刻了解学生的实验动态,把握问题,循循善诱地解决问题。
与生为友,勤恳奋斗。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他以一名青年教师的姿态,发扬钉子那样的钻劲、拼劲和挤劲,不断在自己专业领域取得进步和成绩。他经常说到,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即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始于勤奋。他也一直这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