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融合:共同推进智慧图书馆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与澳门大学吴建中馆长的对话

  时值金秋,上海外国语大学“数字学术中心”(SISU 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简称SISU DSC)成立。中心举办一系列数字学术前沿论坛、学术沙龙和工作坊活动,广邀数字人文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享研究经验和实践案例,互动、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数字人文的繁荣发展。2021年11月24日首场学术前沿论坛,中心邀请澳门大学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进行精彩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关注和观看直播,并应邀结合大学发展和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吴馆长进行互动和交流。

  吴馆长的报告结合哈佛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欧洲数字图书馆等案例,重点讨论影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最后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要解决的三方面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蔡迎春(主持人):感谢吴建中馆长前沿且充满激情的演讲,也感谢李岩松校长百忙之中拨冗参加我们的前沿论坛。智慧图书馆和数字人文都是近几年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智慧图书馆目前也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对接大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大学又可以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做些什么?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在智慧图书馆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借此机会特别邀请李校长与吴馆长就以上问题展开对谈交流。

  李岩松:感谢吴馆长精彩的演讲,同时对上外数字学术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今年3月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站在大学发展的角度,我对智慧图书馆充满期望。报告讲到改变以信息储存为主导的管理思维,通过智慧管理与智能技术将信息释放出来,对此我很有感触。专家学者是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智慧的源泉,图书馆作为学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智慧图书馆建设就需要将这些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这些智慧激发出来、融合起来,在学校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将孤立的专家个体知识(专家智慧)连成一个促进新知识产生的机构智慧库,共同推动学校的协同创新和发展。在此层面上,智慧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智慧图书馆化,将智慧凝聚,按图书馆学的学理方式动态展现知识,在显性知识的保存传播和隐性知识的挖掘融合中实现知识螺旋式上升发展。

  吴建中:首先感谢李校长给我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无论在语言教学还是在文化传播领域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现在又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时机,谋划新一轮发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关注。李校长的思考正是全球大学领导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大学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以前我们常说是学术资源,因此把图书馆看做是大学的心脏,现在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图书馆只是把已经出版了的知识产品汇聚并积累了下来,而学校师生创造的大部分知识都没能储存并固化下来,因此需要建立机构知识库予以补充。另一方面,就像李校长所指出的,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些在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中产生的原创型、创新型知识,或有人称为“鲜活的知识(living knowledge)”越来越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在不断产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流失。因此,智慧图书馆如何以人为本、将师生每时每刻创造的数据、知识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激发起来,是大学高质量发展中亟待思考的和解决的一道重要思考题。

  李岩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于用全球治理的思维,在“跨通融”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外故事。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有非常强烈的特色,特色来源于学校发展战略下本校学者的贡献和师生的努力。这些鲜活的知识确实是上外宝贵的家底,对这些知识的记录和激发将是上外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希望图书馆能够承担这项重任,抓住发展的契机,发挥学科专长,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图情知识,不光记录鲜活的知识,还能利用知识推动学校的学术发展。所以学校大力支持图书馆建设数字学术中心,并且配套设立了数字人文实验室,希望数字学术中心能在上外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发挥作用。

  吴建中:借此机会首先祝贺上海外国语大学数字学术中心的成立。从全国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还没有这方面的设施与服务,在这方面上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为之点赞。当然建立中心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填补空白,而是要对整个大学的数字学术服务起推动作用。数字学术服务是利用多种技术与方法介入数字化学术研究全过程的新型服务模式,与智慧图书馆有交叉,但有区别。从收集、整理、保存、共享研究者学术与科研成果这一方面来看,两者是共同的,但数字学术中心更聚焦从学术生产到学术传播的学术生态中数字技术与服务应扮演的角色,一般都设置有专用实验室或共享空间,而且由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图书馆员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以激发混合式、交互式研究与教学创意灵感等。智慧图书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它包含但不限于具体的项目运作,更强调整个服务体系的包容、创新和整合。

  李岩松:我很赞同吴馆长对智慧图书馆的见解,智慧图书馆不只是项目或者建筑、设施,它更是知识服务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技术到人文,从实体到虚拟。正如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它们是逐级归属的关系,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光是图书馆的事,也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校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虽然大学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有知识转移、社会服务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对接未来学校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发展稳步扎实推进,但是上外对转型与创新一直秉着开放支持的态度,我对智慧图书馆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将会发挥的作用充满憧憬。所以,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我们必须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让学校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做一个先行的探索者,也为学校的智慧发展提供一个探索路径。

  吴建中:李校长说得好,上外数字学术中心的建立已经表明大学领导者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态度。我觉得智慧图书馆建设至少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将大学各种载体的学术资源汇集起来,尤其是将那些原生数据资源和创新型学术资源汇集并保存下来,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不仅需要图书馆的参与,而且要举全校之力,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手中的资源自觉不断地汇总到学校知识库中。从全球高等院校对研究数据管理的实际运行来看,很多开展得并不顺利,就是因为缺乏共识,当然教学和科研人员对此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些学校通过制定指引,要求教学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研究数据管理,但如果硬性规定的话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领导的决心和耐心都非常重要。第二是将图书馆整体打造成一种平台,图书馆不仅要发布信息,提供资源,而且要让师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创建,产生信息增值的效益。智慧图书馆不只是图书馆的事,全校各学院和部门都有学术数据,都有数据规范的要求和数据共享的需要,在这方面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第三是建立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知识服务体系,这是经过数字化转型后产生的一种新业态,现在都在尝试和创新之中。由于新冠疫情的关系,线上和虚拟方式的教学科研活动越来越多,但如何将这些线上和虚拟的方式融合到线下和现实的教学科研活动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可以从图书馆新业态培育开始,然后扩展到各个院系。总而言之,从学校层面来看,智慧图书馆不只是图书馆的事,但首先从图书馆开始。

  蔡迎春(主持人):感谢李校长和吴馆长精彩的交流和对话,无论是李校长从大学角度对智慧图书馆提出智慧的图书馆化需求,还是吴馆长从图书馆的角度作出图书馆的智慧化解读,都非常精辟。我想作为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者,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共同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

  后记:

  SISU数字学术中心的成立,主要是为了紧密对接日新月异的数字变革和“新文科”建设要求,在学校“双一流”高质量发展和“多语种+”战略引领下,秉承“数字赋能,科际通融”的理念,并以图书馆二期改造中,在国内大学图书馆首创的“数字人文实验室”为依托,致力于支撑学校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前瞻探索与现实研究并重,理论学术与实践操作共举,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与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视角、研究思维与研究方法的变革,最终实现技术支持人文,数能融合传统。中心拟举办一系列前沿论坛、学术沙龙和工作坊活动,广邀数字人文领域的名家、学者共同分享研究经验和实践案例,互动、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数字学术的日新月异,共同见证数字学术的繁荣发展。

上一篇:立足上海、放眼全球: 上外国际传播实战项目成为上海唯一

下一篇:上外新增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