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名单,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正式入选。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前身为地质矿物陈列馆,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几与中山大学同龄,后经多次战火和搬迁、改建。1991年,地质矿物陈列馆得以复建,并于2003年在1982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重修,当时藏品(展品)已具相当规模。在中山大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地质矿物陈列馆为地球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知识普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地质矿物陈列馆被认定为对外开放展示单位。2020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广州校区南校园迁至珠海校区海琴4号大楼。学院高度重视地质矿物博物馆的建设,经过近两年的整理、扩充和完善,地质矿物博物馆在珠海校区海琴4号大楼再展新颜,并于2022年3月成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目前地质矿物博物馆占地800平方米,展出标本2000余件,包括标准教学样品陈列馆(矿物岩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馆、硅化木陈列馆、标准大化石陈列馆、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室、LED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实时监测展示区和硅化木开放式展区。

  这些专题陈列和丰富藏品(展品)展现出壮阔而细腻的地球演化史长卷,凝聚着一代代地科人的心血汗水和奉献精神,延续着中山大学百年地科的血脉,丰富和延展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前身地质矿物系、地质系、地球科学系、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优良的历史传统。

  地质矿物博物馆之所以有丰富的藏品(展品),除部分购置外,离不开学院师生数年来在野外亲手采集。师生们把自己采集的和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各种标本、样品甚至是珠宝无私奉献给学院收藏陈列,服务于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也为公众科普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地质矿物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院教师或通过自己科研活动采集,或者通过行业活动联络有关方面筹措,或者向社会各界征集藏品;还有广大校友捐赠藏品或在硬件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刘春莲教授、丘志力教授为代表的学院老师和谢佑才、陈勇、黄伟强等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无私奉献和慷慨捐赠。

  地质矿物博物馆依托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队伍,目前已形成了专业教师、科普专职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地质矿物博物馆工作队伍和科普力量,已多次接待校领导、兄弟单位教职工和学生团体的参观。

  师生依托地质矿物博物馆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等社会服务,致力于全民地学知识普及工作,已成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良传统。地质矿物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为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将继续以深入校园、面向社会、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多维度、全方位地开展地球科学科普活动和公益宣传。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将以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为契机,一以贯之地致力于不断扩充地质矿物博物馆藏品,加强加深科普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展示性,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师资队伍的优势,并带动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加强地质矿物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为普及和宣传地球科学知识、吸引和培养地学后备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中山大学开展2022年春季校园食品安全联合检查 全面从严抓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下一篇:中山大学高松校长出席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报名咨询热线

400-101-7010